会员登录

四川省绿色发展促进会

于文轩:基于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
发布时间:2021/10/18 文章来源:中国政法大学 分享: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必由之路。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此次大会的高级别会议专题讨论,以及后续的生态文明论坛中的“生态文明与生态多样性保护主流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理念到实践”和“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保护修复”等主题论坛的内容,集中体现了生态文明理念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指引。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文明理念集中体现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学理角度看,作为一个完整体系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蕴含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历史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协同观,“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法治观,以及“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合作观,“量身定制”般地为生物多样性治理提供理念基础。

生物多样性之于人类文明兴衰的重要影响,以及基于生态整体主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大意义,是生态历史观和生态自然观特别强调的内容。正是基于这些认识,国际社会于1992年通过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并与其后先后通过了《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及其《关于赔偿责任和补救的名古屋-吉隆坡补充议定书》以及《关于获取遗传资源和公正公平分享其利用所产生惠益的名古屋议定书》,旨在从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三个层次,从国际法层面对生物多样性实施保护。

基于生态发展观和生态民生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因此应将经济活动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为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是为了民生”。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民生福祉、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机制建构、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等体现这些观念的内容,成为此次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的重要议题。随后第二阶段将专门讨论的生物遗传资源公平公正惠益分享议题,也深刻地体现了生态民生观的内在要求。

此次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还特别关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大会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演进与实践、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协同、生态保护方式的创新、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修复之间的关联、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我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践等方面的专题研讨,突出体现了生态协同观的要求。此外,高级别会议中关于促进生物多样性、气候、陆地和海洋的协同行动的讨论,也从宏观视角回应了生态协同观的要求。

法治建设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这也是践行生态法治观的重要路径。缔约方履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附属议定书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将国际法的要求内化为国内法规范,或者在司法和执法过程中适用国际法规范。在此次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的议程中,关于生态文明体制下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以及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制度体系的研讨,都是对生态法治观的回应。我国近些年在生物多样性法治建设方面的成就,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生态合作观要求国际社会成员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习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国际社会的密切合作尤为关键。在此次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的闭幕式上,将发布“共建全球生态文明、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倡议,集中体现了我国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方面发挥引领者、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责任感。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是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的主旋律。这一倡导必将对进一步推动生物多样性国际法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我国也必将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