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乡村振兴元年。
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国际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2022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随后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各省乡村振兴局4月起陆续挂牌, 4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乡村振兴促进法》。从此中国正式进入乡村振兴新时代。
乡村振兴不只是一个口号或一个理念,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
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以国民经济发展为依靠,以乡村集体组织和村民为主体,以现代化农业时代农民普遍过上富足美好生活为根本目的,与全面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并行的全面振兴乡村世纪工程,就这样徐徐拉开了帷幕。
1. 2020年前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2. 2035年前乡村振兴全面展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3. 2050年前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三大步骤已经走完了第一步,七大坚持正在面临严峻考验。
乡村振兴的抓手是乡村产业和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的动力是乡村集体组织,乡村振兴的决策边界是三条红线:坚持集体经济模式、保护十八亿亩耕地、不伤害农民利益。
因此,乡村振兴其实就是通过加强村集体组织建设,领导村民千方百计发展经济,管好耕地、建好村宅、经营好村资产。村集体组织要凝聚全村力量、借助外部资本、引进外部资源、面向外部市场,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产业、建设自己的乡村、升级农耕技术、恢复生态环境,也才能在这个基础上改善乡村治理、完善村民服务、和谐外部关系、造福十里八乡。所以组织村民、教育村民、凝聚村民的力量、规范村民的行为,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事情。
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始终与农村和土地血脉相连,苏维埃土地改革成就了党指挥的武装力量,新中国土地改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联产承包责任制刺激了乡村经济的活力。
积贫积弱的中国通过“乡村成全城市”的七十年恢复了东方大国的国际地位,现在要用“城市成全乡村”的三十年实现中国梦,成全终于再次平视世界的中国,开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追求。
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就是“城市成全乡村”模式下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时代战略。
中共中央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改革了新时代土地制度,优化了新时代需要的党政机构改革,就是要为激活农村市场、振兴乡村经济、夯实脱贫攻坚、复兴传统文化夯实基础,就是要把广大乡村建设成为国家安全的战略纵深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最艰巨的困难在乡村、最广阔的资源在乡村、最充分的机会在乡村、最持续的后劲在乡村,举国上下共同认识到: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兴则国家兴。
乡村振兴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不仅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和文化复兴的重大挑战,更要面对不可逾越的历史客观现实:
几十年进城打工习惯导致乡村人力资源极度空缺,村委会、村党支部组织普遍涣散,传统农耕到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局面;
为了缓解乡村发展压力推出的土地流转政策,因为绝大部分是以农户为流转主体,所以一直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条,村委会因为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就变成了农村家族势力的敛财平台;
乡镇政府为了改进村集体组织工作,采取了委派第一书记、选调大学生村官、提高村集体组织成员的补贴标准,结果却尴尬的发现村集体组织变成了乡镇政府的勤务员,完全无视村民的真实呼声和村集体的发展未来;
条件好的乡村区域引来了品牌规模企业投资,但因为村集体组织功能缺失形成企业和农民不可调和的利益矛盾,使一大批养殖大户和涉农经济投资人黯然离场,后续城市工商资本望村兴叹。
乡村振兴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这“三大坚持”是乡村振兴七大坚持的前提和基础,是乡村振兴工作全面展开的起跑线。在党的基层组织领导下,依托村民大会重新构建村民委员会,并坚持村委会领导下的村集体企业具体对接经济发展事务,同时村委会着力筹划乡村全面振兴,才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呀。村干部成为乡镇政府的勤务员,乡村振兴没有希望;村干部作为投资企业的代言人,乡村振兴没有希望;村干部成为村内家族势力的摇钱树,乡村振兴没有希望。
乡村振兴时代,乡村是主场、村民是主人;政治正确、管理有序、经济活跃、村民信服的村集体组织,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 周家全 2021年5月 于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