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继中国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提出在2030年左右实现碳排放达峰并争取提前达峰后,2015年又在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承诺到203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相较2005年下降60%~65%,此后又进一步作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减排与发展承诺。碳强度下降和碳排放达峰的减排“双控”目标约束既是未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挑战,亦是转变发展思维、实现绿色转型的机遇和杠杆,而碳中和目标则是将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置于绿色发展的统一框架内,因此我国围绕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路径展开了一系列探索,其中工业部门作为我国能耗增长和碳排放的主要源头,在实现降耗目标和落实减排责任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一方面,中国工业发展正处于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低碳化、创新化的集约型模式转变的过渡期,具有探寻最优化节能发展路径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资源环境超负荷严重破坏工业增长的可持续发展空间,较高的生态代价和环境成本成为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外部压力。工业增长和碳减排作为我国经济低碳转型的重要推力和目标函数,如何在碳达峰的现实目标约束下实现二者的双赢发展既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亦是我国自主减排和大国担当的重要体现,因此推动工业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双赢发展势在必行。基于上述现实问题,本文通过情景预测综合评估不同碳达峰路径下的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水平,有助于明晰工业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双赢发展的最优现实路径,进而为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和碳减排目标的有效达成提供经验依据和政策指导。
文章亮点
01
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构建节能减排的动态行为模型,进而基于差异化的碳达峰路径进行嵌套分析。
02
通过对不同政策组合下的潜在产出和损失的对比分析,有效筛选出工业增长与碳减排双赢发展的最优化路径,同时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进一步考察该路径的动态前景。
03
基于区域最优化路径下省际工业增长与碳减排双赢发展的具体情况,对“后进区域”进行减排目标重构,从而在兼顾碳减排“双控”目标的前提下实现全面的工业增长双赢目标。
原文摘要
在绿色转型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碳达峰目标的现实约束。本文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动态行为分析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通过对30种工业增长、节能减排和碳达峰情景的综合评估来明确中国工业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协同发展的最优路径。研究表明:2020—2030年预测区间内,减排政策实施导致潜在损失始终为负,而工业减排的潜在损失在时间维度上渐趋下降,证明工业双赢发展目标未来可期;工业产出增速8%、能耗增速4.8%且工业部门2030年碳排放达峰路径下潜在产出净值最大,即为中国未来工业双赢发展的最优化路径;最优路径下工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呈现上升态势;最优路径下碳强度下降的相对减排目标基本完成,绝对减排目标则不尽理想,省际间碳强度减排差异明显。因此,需要明晰工业部门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的双赢路径,不断强化工业低碳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积极制定差异化的空间经济发展和减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