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四川省绿色发展促进会

要素替代、技术进步偏向与碳生产率增长
发布时间:2021/07/27 文章来源:孙猛 环境经济研究 分享:

1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文章导读

      经济活动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发生显著变化,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不可预测的风险。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是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共同行动目标,而提高碳生产率则是能够实现二者之间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因为碳生产率能够与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等指标相比较,其经济内涵在于衡量了单位碳排放所带来的相应产出。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为了承担大国减排责任、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提出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的自主行动减排目标,这意味着碳生产率至少要提升1.86倍。如果二氧化碳排放要在2030年之前达到峰值,那么碳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将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技术进步偏向调整的严峻挑战。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实现减排目标,需要对要素替代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动力因素对碳生产率增长的作用机制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这对于探寻稳定增长、促进减排的绿色高质量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亮点

01

在理论分析上,构建了IDA方法与DEA模型相结合的综合分解框架,进一步将单要素碳生产率与能源结构、要素替代、全要素碳生产率统一起来,厘清了多种动力因素对碳生产率增长的作用机制,并重点分析了技术进步引致增长动力转换的内生机理。

02

在实证分析上,进一步结合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宏观政策调整,深入探讨了要素替代与技术进步对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和协同路径。


原文摘要

      提高碳生产率不仅是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所在,也是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构建一个集成DEA框架将能源结构、要素替代、全要素生产率与单要素碳生产率统一起来,实证分析了中国碳生产率的驱动因素、演变特征以及动力转换机理。结果表明:中国碳生产率呈现阶段性正向增长态势,资本替代效应持续发挥了主导作用。从地区差异来看,中西部省份要素替代效应的后发优势明显,但是全要素生产率却远远滞后于大多数东部省份。偏向分解显示,中国低碳经济主要以索罗中性技术进步为主,并通过不断提升资本替代边际产出而引致其较高的积累速度,但是资本积累速度持续高于产出增速也造成了大量技术闲置和资源浪费,致使资本替代效应与全要素生产率形成鲜明的反向角力态势。本文建议从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资本能源替代转型、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等方面助力整体碳生产率提升。

2